央廣網北京9月4日消息(記者沈靜文 劉玉蕾 張聞)據中國之聲《新聞晚高峰》報道,作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,《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》今天(4日)正式發佈,“高考大改革”的序幕徐徐拉開。這也是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,我國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“考試招生制度之變”。
  從宏觀上解讀,這次的“改革”關係到,每一個“人”的前途命運,每一個“家”的切身利益,我們這個“國”的發展大計。從微觀里透視,各種“問號”同樣牽動人心。
  “聽說以後文理不分科了?”、“英語一年能考兩次了?”、“文體特長生不加分了?”“自主招生考試改在高考以後了?”每一個問號背後都滲透著教育者的全盤思考,也將影響未來青少年的應考策略和健康成長。未來高考怎麼考?高校如何錄取?中國之聲記者沈靜文、劉玉蕾、張聞為您盤點了《考試招生改革五問》。
   第一問:高考怎麼考?
  《意見》中明確,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、數學、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。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、數學、外語科目不變、分值不變,不分文理科,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。
  作為試點地區浙江一所省級重點中學的英語老師,胡老師聽到這個消息長出一口氣。在今天的方案公佈前,社會上曾經流傳各種版本的“高考改革方案”,英語一度被傳將變為社會化考試或者只分級、不打分。
  胡老師:特別是男孩子,英語學習的特點是知識點特別瑣碎,詞彙都要大量的記憶才會有能力的提高,他們就不喜歡這種記憶性的學習,等於他們就有了一個藉口,英語不重要了,就不考了,日常教育當中可能跟老師的配合和互動就會有影響。
  除了語數外,其他科目去哪兒了?《意見》規定,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,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,在思想政治、歷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學、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。作為一名初三學生的家長,胡老師關註的許多問題都在方案之外。
  胡老師:細化的方案我覺得早點出來,咱們怎麼樣的方案當然會好一些。
  按照設計,上海市、浙江省今年將分別出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,從今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。胡老師的孩子將從明年起被卷入改革大潮,更多疑問,還留待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試點方案來解答。
   第二問:上什麼大學是不是高考說了算?
  今天公佈的改革方案提出,探索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、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。
  這話聽著複雜,說白了就是:高考不是唯一決定因素。按照《意見》,今後學生升學有“兩依據、一參考”,“兩依據”是語數外三科的高考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,“一參考”則是考生在高中的綜合素質評價情況。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做出介紹。
  劉利民:高中學業水平考試,考試成績以合格、不合格和等級的方式呈現。除了進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科目以外,其他學科達到了國家規定的基本教學要求,考試合格即可。這次改革提出要開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,作為學生升學的參考,這一點非常重要,有助於扭轉單純用考試分數評價學生的做法,促使人才選拔從只看冷冰冰的分,到關註活生生的人,實現知行統一。
  第三問:自主招生政策有變化嗎?
  完善和規範自主招生是《意見》中明確的方向。申請自主招生的學生要參加全國統一高考,達到相應要求,接受報考高校的考核。試點高校要合理確定考核內容,不得採用聯考方式或組織專門培訓,嚴格控制自主招生規模。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後進行。
  對此,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點出兩個關鍵詞:學生必須參加高考,高校不得聯考。
  杜玉波:學生參加自主招生,前提是必須參加全國統一高考。自主招生試點高校不得採用聯考方式,也就意味著目前老百姓俗稱的“華約”、“北約”這種聯考方式就不再存在了。
  對於將受此次改革影響最大的、目前剛剛入學高一學生,“自主招生”往往還只是個模糊的概念。
  學生:我覺得自主招生就是特別優秀的學生,去自己希望的學校考試,相當於挑選精英。
   第四問:加分機會還有嗎?
  改革方案指出,將大幅減少、嚴格控制考試加分項目,2015年起取消體育、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。
  在此前媒體曝出一些地區的高考加分亂象後,“加分”這個中性詞總能觸動家長們的敏感神經。加分項目如何嚴控、加分行為如何規範?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對此作出進一步解釋。
  杜玉波:2015年起取消體育、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。學生特長可客觀記入綜合素質檔案。重點減少地方性加分項目,地方性高考加分項目原則上只適用於本地所屬高校在當地招生。確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項目,降低過高的分值。這裡我想強調的是,要嚴厲打擊加分造假。凡高考加分造假的考生,取消加分資格和高考報名資格;已錄取的取消錄取資格;已入學的取消學籍。
  儘管改革在北京推行的時間表排在2017年之後,北京166中校長王蕾已對政策明確表示歡迎。她預計,受加分政策影響的學生並不多。
  王蕾:高考加分主要是在藝術和體育,這種情況不是很多,一百個孩子能占不到10個。
  第五問:寒門子弟怎麼辦?
  《意見》要求,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;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。
  很長時間以來,“寒門子弟上學難”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。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直言,這樣的報道說明一些問題,也存在一些誤讀。
  張力:媒體上容易把一些現象高度概括,視角也不見得非常客觀,比如說媒體很少報道,現在在全國新生當中,有52%農村戶口的孩子,進入重點大學的比例可能要低一些,但是它絕不是說家境貧寒的學子就沒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了。
  不同省市、不同地區,改革繼續尋求平衡,劍指“公平”。
  杜玉波:繼續實施國家“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”,由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。繼續實施“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”。還要繼續在東部地區高校安排專門招生名額面向中西部地區招生。要求部屬高校公開招生名額分配原則和辦法,嚴格控制屬地招生比例,調出的指標主要用於中西部及入學機會偏低的地區。力爭到2017年,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縮小到4個百分點以內。
  新一輪高考改革已經鳴槍出發,撞線的時刻被定在了2020年。最後按時間線縱覽本次高考改革的時間曲線和最終目標。
  第一個記時點,2014年,上海、浙江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啟動。
  第二個記時點,2015年,分類考試、統一命題、自主招生、考試加分、錄取批次等等改革“實招”將被正式祭出。
  第三個記時點,2017年,改革將進入彎道要達到三個目標,一、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差距縮小至4個百分點以內,二、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人數明顯增加,形成長效機制,三、分類考試成為高職院校招生渠道。
  終點,2020年,形成分類考試、綜合評價、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,健全促進公平、科學選材、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。
  屆時千軍萬馬闖的“獨木橋”將被改建為,銜接各級各類教育、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“立交橋”,中國的教育考試制度,未來可期。  (原標題:高中不分文理外語可考兩次 盤點考試招生改革五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t27ftiwu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